年轻的她曾相信,“显著性=重要性”。??
结果是“显著的”,世界才有意义。??
她追逐着“完美模型”,像追逐一个不会回头的恋人。
?
而现在的她,学会了看真正影响。??
知道有些联系,即使不明显,??
也值得被记在残差的温柔里。
?
年轻的她,对缺失数据愤怒—— ?
要么删除,要么插补,??
仿佛空白是种耻辱。??
?
现在的她,终于允许自己不完整。??
有些问题,没有答案;??
有些变量,注定无法观测。??
缺失不是错误,只是未被定义的真相。??
?
年轻时,她害怕看走眼—— ?
怕入错行、怕爱错人、怕人生不够“统计显著”。??
于是她不断校正,用苛刻的标准??
审视每个选择。
?
而现在,她接受差错率—— ?
允许一些偶然的特别存在,??
就像接受黑发里的几根银丝,??
是岁月随机生成的美丽异常值。
?
她曾以为人生是直线前进,??
只要方向明确,未来就能看清。
?
直到现在,她才明白—— ?
生命是复杂曲线,??
有自我重复,有起伏平衡,??
有无法被规律解释的自然波动。??
而她的故事,??
正藏在那些未被磨平的棱角里。
?
她不再追求最好标准,??
不再用完美匹配为难自己。??
?
她学会用新眼光看待过去—— ?
每一次跌倒,都是认识的更新;??
每一次站起,都是理解的调整。??
?
现在,她终于写下自己的人生公式:??
“风险率”不再随时间递增,??
而是在某个拐点后—— ?
优雅地,渐近于零。
?
统计教会她的,??
不是如何“正确”,??
而是如何在不确定中,依然计算幸福。